如何在媒介融合时代转型成为一个全媒体记者

2010-09-14 2,581 0

  报网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潮流,纸媒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也是必然趋势。杭州日报在报网融合之路上起步较早,已经涌现出一批能采写、能摄影、同时胜任摄像和视频新闻剪辑的全媒体记者。我就是从文字记者转型而来的全媒体记者之一。

  “新闻1+1+1”,意指笔+相机+摄录机,这是杭州日报文字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一个栏目。全媒体记者既对杭州日报供稿,又对杭州日报网提供文图和视频信息。这种报道模式不仅出现在重大突发题材中,而且已融入日报记者的常规报道。在实践中,我感受到它促使了报网深度融合,提升新闻的魅力,还产生了比“报纸+电视”更有魅力的化学反应。

  西方纸媒记者数年前就拿起了DV和相机,而这种转型,我们却是正在进行时。当全媒体全面融入日常报道中,产生的冲击和震撼不是一点点。当拿惯纸笔的人操起新技术,跨度不可谓不大。

  全媒体怎样渗入日报常态化报道

  目前,新闻“1+1+1”的全媒体新闻报道形式,已经融入杭州日报记者的常规报道。先看我的一个工作片段:

  一个周六下午3点,我接到一个线人电话,杭州发生重大自来水事故:千吨沙山压爆城北主进水管,城北大面积停水。这是一条独家新闻线索,并且很有嚼头:沙山由来已久,为何一直移不掉。这次险情勉强抗过去了,以后怎么办?时值周末,出事地点在城郊结合部,这时叫摄影记者赶来,时间来不及,现场新闻肯定没了。我像往常一样,操起摄录机坐了1个多小时车赶往出事地点。现场令人惊骇,沙山之下的水管爆破,沙山吃饱水慢慢往下陷,形成巨大泥浆沼泽,十分危险。我走得很近,抢到了第一手的照片和视频。我拍了半小时后,现场就是另一种场景了。接着,我开始文字内容的采访。当晚回来,我先写供报纸刊发的文字稿,然后剪辑视频,当天就把视频和照片上传到杭州日报网,这时已是晚上10点——这是我工作中很普通的一天。

  现在,杭州日报的不少记者已具备全媒体的工作状态,一有合适题材,就能展开采制“文字+照片+视频”新闻产品的工作,熟练掌握报网两套发布流程,提升了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

  全媒体新闻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为什么要让文字记者“新闻1+1+1”,让摄影记者去拍视频不行吗?在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到文字记者转型全媒体记者的益处。

  第一个优势:便于突发新闻的实时同步报道,尤其是网络的实时滚动报道,突破了报纸次日才能发布消息的瓶颈,突破区域限制,扩大所属媒体的区域影响力。很多现场新闻稍纵即逝,等叫来摄影视频记者,现场早就失去了新闻意义。所以,文字记者向一专多能转型是必要的,也是数字新闻时代的需要。记者只有平日进行常态化操练,才能保证临战不乱。

  第二个优势:使日常报道现场感十足,更加生动,有说服力。比如杭州日报报道过《教练车又闯祸了》、《国内首座垃圾堆场上的公园开园》、《大三学生用DV记录一对农民夫妇领养32个弃婴》、《滨江换乘了,是添麻烦了还是方便了?》、《中老年人为何不愿走斑马线》等,在杭州日报网“杭州都市”频道、“视频新闻”栏目都有相关视频内容。视频现场和文字报道互为补充,使报道更立体生动,更有说服力。

  第三个优势:可以进行Flash动画演示和三维动画演示。如果说前两个优势,是纸媒想办法和电视新闻竞争,那么这第三个优势则是表现出其优于电视新闻、报纸新闻的地方。这成为全媒体新闻的闪光点。

  举个例子:在今年3月杭州接连发生两起教练车事故的背景下,我偶然获知,有位公交公司车队长创新一种驾培新模式——Flash动画版驾培案例课。我觉得“动漫交规教学”具有推广价值,便以《接连两起教练车闯祸暴露驾培误区 杭州日报网上有个“动感驾培宝典”》为题,用文字稿在杭州日报上报道了这件事,然后把Flash动画内容放到杭州日报网。当天很多读者反映这种形式很生动,他们顺着报上的网址去看了动画内容。如果按传统的新闻作业模式,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恐怕都只是一则小消息,难以有这么多表达信息的空间。

  推而广之,如果遇到合适的题材,比如演示某种创新技能或还原某个现场,都可以运用这种方式,这样文字报道的魅力就提升了。而类似线索的捕捉,因为非现场性,就很需要文字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以前有一种习惯的看法,认为报网互动后,网对报的帮助可能更大。但有了全媒体的实践,我感觉这可以推动报纸读者逐渐养成对纸媒网站的阅读习惯。当然,摄影记者兼作视频记者仍有广阔的空间,尤其是重大题材采访,这里不作展开。

  争夺网民眼球

  纸媒全媒体报道要注重差异性

  我们在采制全媒体新闻时,先要问一问,什么样的人爱好看网络视频新闻?只有尽可能精细地了解受众,才能留住这些高黏着性的受众。据艾瑞咨询的《2008—2009年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已超过2亿,占总体网民比重达到78.5%。调研显示,在个人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群体中,偏好新闻节目的比例达到48%,接近其对电视剧的偏好比例(51.1%)。

  再来看纸媒的全媒体报道的优势:它使其网站兼具了三种传统媒体的表达方式,不但使传统媒体的新闻在互联网上得到推广和延伸,也使新闻信息真正实现了立体化传播,全面、快捷、直观地为网民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满足网民对新闻信息的完美需求。但它面前有两个竞争对手——电视和基于网络平台的视频新闻,因此,差异化报道很重要。

  和电视新闻谋求差异性,纸媒的全媒体报道要充分发挥组合拳的优势。我感觉,全媒体记者在采制视频新闻时,在选题上要以新闻事件为主,突出新闻性。同时视频新闻要及时上传和更新,突出实时的优势。新闻的短小精悍,仍是报业视频新闻的根本,在时间的把握上,每则新闻以2至4分钟为宜,切忌冗长。确保新闻发布的准确性,要有精品意识。

  而和网络平台的视频新闻相比,报业视频新闻在权威性与真实性上与网络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杭州日报曾尝试过一次网上直播“杭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直选演讲”,令本地网民眼前一亮。以后,党报的全媒体报道还可以拓展时政新闻或政府官员的高端访谈视频,其优势更加明显。

  向全媒体记者转型要迈过四道坎

  如何同时在两个舞台上扮演好角色,是摆在全媒体记者面前的重要命题。通过实践,我感觉到,每一个试图向全媒体转型的人,都要面对以下四道坎,也是四种挑战。

  第一道:技术门坎

  视频技术是一门学问。很多文字记者对文字有感觉,但对视频、镜头的推拉摇移、电视剪辑等没有太多的训练。文字记者要向全媒体记者转型,首先就要有从零开始的学习劲儿和勇气。视频新闻和电视新闻有相似之处,文字记者在掌握基础的视频技术之后,要花工夫对电视编辑有所钻研。

  归结一句话是,如何运用镜头语言。展开说,如何构图,如何抓镜头,如何设定镜头起点和落点,两个镜头之间的过渡怎样符合视觉习惯又符合新闻因果逻辑关系,以及注意报道节奏,还有同期声以及话外音的运用都有讲究。杭州日报记者经历过集体培训和彼此不断的切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

  实践之初,大家觉得晃来晃去的镜头看着现场感十足,新鲜有趣。后来慢慢感觉,网民爱看视频,并不意味着人们喜欢摇摇晃晃、不清晰的画面和噪杂的声音。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比如突发事件或拍摄条件差的环境下,对于具有珍贵性信息,为了捕捉第一现场,网民可以包容稳定性相对差一些。

  刚学视频,会很喜欢推拉摇移,后来我们发现镜头推拉和摇移最好不要同时进行。一个镜头的起点和落点要干净利落。两个镜头之间的连接不能是太相似的场面,否则会有跳跃感,看起来不舒服。这里就有镜头美学的问题。

  第二道:转换思维方式的门坎

  刚做视频新闻时,我们出现过这种情况:拍视频花三五分钟,剪辑片子花三四个小时,又累且效果不好,需要的画面没有拍到或者拍得不理想。后来琢磨出个道理:好的视频作品,其实是“七分拍,三分剪(辑)”。这和文字报道“七分采三分写”道理相通。

  这背后就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长期以来,文字记者习惯了用文字去表达现场或者叙事说理这种思维方式。当转型全媒体记者之后,则要学会用画面语言叙事。不仅要掌握视频拍摄和剪辑的技术,还要掌握一些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和叙事技巧。如果记者在现场拍摄时就想好了如何用镜头语言去表达这条新闻,那么在现场的拍摄段落就会目标明确,后期剪辑也会思路清晰。视频新闻长度一般在1—3分钟。拍摄素材一般按10:1的比例,即1分钟成品片子,需要10至30分钟素材带。熟练的摄录者大约可以把这种比例降到5:1甚至3:1。

  归结一句话,作为全媒体记者,在现场需要灵活转换文字和视频两种思维方式。

  第三道:采访难度以及沟通门坎

  文字记者拿纸笔,采访对象往往打开话闸子容易些。他刚刚说得痛快淋漓,你猛地拿出个摄像机,对方往往一怔:“电视新闻才拍录像,你们报社还要拍啊?”不少采访对象发出过这样的疑问。在日常报道中,笔者经常要做一番解释,精彩的画面却无法重演。在单兵作战的全媒体记者状态下,就需要花更多时间和被采访人沟通上,以取得对方的信任。尤其是一问一答式的采访,如果是单兵式全媒体报道,因为采摄都是一个人,更需要前期的沟通。

  而在突发事件的新闻现场,在镜头前,流利的语言表达,也是文字记者要操练的一项新的基本功。

  第四道:体能之坎

  我们永远不知道,何时会有精彩的新闻出现。这就意味着,全媒体记者的装备要随时可用。随时待命有现实好处。小型DV、相机经常性地随身携带,这对体能就是考验了。还有现场采集新闻的工作强度,比单纯的文字记者肯定要大,后期剪辑花费时间也多。

  全媒体报道对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

  全媒体报道形式的出现,正在对报纸和整体的新闻报道产生深刻影响。这也是我们实践中的体会。

  第一种影响是文字方面。文字报道风格越来越倾向于短句和口语化,网络语言用的频率更高,以往严谨的长句和排比等表达方式逐渐减少。这多少有些受网民阅读习惯的影响。

  第二种影响是报纸报道形态的变化。杭州日报还出现了这样的新闻报道模式:最长的文字消息不超过三五百字,有的只有标题和副标题。然后把记者采写、拍摄的更多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链接”到网络上,报纸稿件末尾都有指向网路版的链接路径。每个记者在网上开设新闻博客,把报纸上放不下、发不全的声像、图文全部传到网络版或记者博客上,真正做到报网互相补充、互相联动。

  在国外,《今日美国》报做得比较彻底,其头版最长的文字消息不超过三五百字。内容都链到了网上。这样,报纸稿件可以写短,版数可以减少,成本可以降低,效益可以提高,新闻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利用,同时还可以适应读者快节奏的阅读需求。

  第三种变化是潜在的。网络上的全媒体,使纸媒有机会发挥更多娱乐性和趣味性的功能。新闻中有些有趣味性的元素有了更多表达空间,比如设计调查表让受众体验互动式的心理分析,或者诸如“吃醉虾会不会酒精超标算酒驾”之类的实验新闻实录等。

  结 语

  未来的信息传递模式将成为立体的多媒体,即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录像等率先在报业网站上实时发布,然后是报纸上的全面报道或深度分析以及前瞻预测。报纸和网站的粘度将大大增强。当然全媒体记者面临的挑战和可提升的空间还很大,需要我们继续积极探索。

  作者简历

  张蔚蔚 1975年出生,199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后一直在杭州日报一线采访,为《西湖周末》、《视点》新闻版和《城市新闻》等版面供稿。2009年起转任全媒体记者,同时担负文字、摄影、视频工作。曾被杭州日报报业集团评为十佳记者(编辑),现为杭州日报城市新闻中心首席记者。

相关文章

日元贬值带来的经济警钟:中国会重蹈覆辙吗?
人生的选择如何定义我们现实的生活——《人生复本》推荐阅读
历史偶然:康熙红票背后的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抉择与歧途
汉武帝为何决意亲手杀子害妻?——《巫蛊乱长安》阅读推荐
如何从容面对死亡,实现自我救赎——《生命的礼物》阅读推荐
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该如何当好呢?——是枝裕和《如父如子》读书推荐

发布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