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大萧条》,作者狄克逊•韦克特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历史学家,这本书是讲1929年美国从繁荣忽然股市崩溃,进而引起长达数年的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段历史。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历史阅读主题,其中有一个就是“盛世的崩塌”,毕竟生于盛世的我们这一代,从未遇到过盛极而衰,进而缺乏对这样的社会,以及大时代背景下的百姓人生遭遇的充分了解。
居安思危,是保守的乐观主义者的护身符。当我们无法身临其境,那么阅读就是最好的场景还原。
这本史书读起来还有两个比较适合我口味的特点——
第一个,以“小人物”串起“大历史”。
作者没有从宏观数据入手,而是把镜头对准失业工人、受灾农民、童工、知识分子等普通人群,通过他们的所见所感把我们带回到1929年的街头巷尾,让经济危机不再是一串冰冷数字,而是一段可以被感知的生活史。
这样的写史风格,比起宏大叙事,或者是史料堆砌,更能让读者产生共情。我们不好搞明白《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的繁文缛节,但因为贸易保护,钢厂丢失了订单,密歇根州失业的钢铁工人挤在寒风中等待救济粮、争吵着要不要加入罢工的细节,引出 1929 年后美国制造业全线滑坡、全国失业潮的来临。

第二个,用“纪实性”带来“现场感”。
狄克逊•韦克特的写作风格,和另一位我喜欢的历史作家威廉·曼彻斯特(强烈推荐《光荣与梦想》)很像,他们更着重于描写,而不是反思和阐释。他们常常讲述当时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讨论为什么会发生。他们会向读者逐步揭示显而易见的后果、而不是晦暗不明的结局。
狄克逊·韦克特长期关注社会底层与经济周期问题。他采用纪实文学的写法,大量引用报刊报道、政府文件、口述资料,力求在故事性和史料之间取得平衡;同时又希望通过跨阶层群像,揭示萧条如何重塑美国社会结构。

书中插图:大恐慌(华尔街一角)
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在于,不同的读者,你通过你的所看所想,独立思考,交叉验证得到你能以史为鉴的自己的观点。
想了解大萧条时代,想应对大萧条时代,这是一部比较原汁原味的好书。
周强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