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美关系因为中美在各个领域逐步升级的竞争和对抗,成为大家关心的热门话题。而这种关系其实也就始于1784年2月22日,“中国皇后”号从纽约港启程,前往中国广州贸易。短短241年间,中美关系呈现了分分合合、好好坏坏的周期性和多面性。其中的风雨历程和要事秘辛,在王元崇教授的《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一书中有详尽的记录。
王元崇教授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系,现任教美国特拉华大学历史系。他在这本书中,试图在史海钩沉中说清一个观点:理解中美关系,要从200年前的中美相遇开始;要看到中美关系的多面性。
正面:蒲安臣勿扰她演讲和康格夫人
书中提到由林肯总统任命的第一任驻华公使蒲安臣,在任时外交上表现温和,再加上彼时美国对中国奉行中立原则,对中国不动武,也不谋求建立殖民地,所以蒲安臣赢得了清庭的好感。
卸任后竟被清政府聘为中国首任全权使节,于1868年出使欧美。过程中蒲安臣尽职尽责的为中国发声,尤其是在波士顿的著名演讲,蒲安臣在演讲中多次提到“勿扰她”(Let her alone),所以这次演讲也被人们称作“勿扰她演讲”。
演讲中表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的中国对西方世界是友好的、欢迎的,美国等西方基督教国家应该友好、正义地对待中国国家、中国人和中国文明,而不应该采取炮舰政策或者居高临下地向中国输入西方文明,这样才能达成国家、民众和文明之间的平等、互惠和互利。
之后他更促成与美国的《蒲安臣条约》,首次写入“两国公民自由移民”条款,成为清廷首次平等外交的尝试。
还有美国大使夫人——康格夫人在美国公使馆频繁举办下午茶会,邀请慈禧及清廷贵妇(如格格、大臣夫人)参与,开创“中美妇女俱乐部式交流”。她还不遗余力的劝服慈禧绘制肖像油画,并送往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展览,以此来扭转西方漫画对她的妖魔化形象,也部分的改善了中国国际形象。
反面:排华法案阴影下的石泉惨案
然而太平洋彼岸的“自由火炬”,却照不亮石泉煤矿的深渊。1885年怀俄明惨案中,150名白人暴徒高呼“清除黄祸”,将华工宿舍化作火海。28具焦尸蜷曲在灰烬里,而法庭因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中“华人不得指证白人”的条款,纵凶手逍遥法外。书中公开的惨案细节警示着:当民主制度被种族主义腐蚀,法典便成屠杀的帮凶。
《排华法案》是美国唯一针对特定种族的排斥法,其残酷性远超想象。书中讲述了一段“林家女孩”的遭遇,1920年代,美国多数州实行“隔离但平等”制度;教育当局把华裔视为“有色人种”,强行要求他们离开白人学校。林家女孩是移民二代,并且拥有了美国公民身份,却因拒绝转学而被取消入学资格,案件一路打到联邦最高法院,却在1927年以5∶4维持原判,确认了“隔离但平等”在公立教育中的合宪性。判决通过把华裔归入“有色人种”范畴,使公立体系的种族隔离合法化,对在美华人产生了制度性伤害。
作者提醒:在今日的中国,仍旧有无数的家庭在准备把孩子送到美国求学,或者读中小学,或者读大学,在送孩子来美国之前,温习一下本文讨论的林案或许不无裨益。
侧面:镂氏的中国国情报告
1871年1月,美国驻华公使镂斐向国务卿提交了一份长达万字的《中国国情报告》。此时正值天津教案余波未平、西方列强对清廷敌意高涨之际,其内容深刻挑战了当时西方对中国的普遍偏见。
《中国国情报告》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与改革困境,批判了西方“文明等级论”与种族偏见,主张“中国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治理”。这份报告预见到中美关系的核心矛盾并影响了美国对华政策基调。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这份150多年前的报告提醒我们:“文明冲突源于傲慢,而傲慢从不是单方面的病症”。
⭐️⭐️⭐️
《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这部耗费20年写就的巨著,以150余幅珍稀图像,大量为国内首次披露,图文并茂呈现历史原貌,打破线性史观桎梏。它追问每个读者:当两个文明再度相遇,我们能否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答案或许藏在那句被遗忘的蒲安臣演讲里—— “勿扰她!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