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日读阅兵史: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大阅兵——晚清三大秋操

2015-09-03 3,195 0

中国古代阅兵

文/周强(微信公共号:周强笔记本)

今天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举行大阅兵的日子,新中国建立以来已经举办了14次大阅兵活动,展示了不同阶段我国的现代化军事实力和国防力量。阅兵之礼自古有之,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阅兵发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夏朝建立的前夕,大禹与诸侯会盟涂山时就举办了类似阅兵的仪式。

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阅兵出现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在经历了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的惨败后,终于认识到编练新军、实行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性。为检验新军的编练成果,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秋操”,即“秋季军事操练”。

1905年的河间秋操,是参演人数最多的一次北洋内部军事演习;1906年的彰德秋操,是参演将领阵容最为豪华的开放性军事演习;1908年的太湖秋操,是因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驾崩以及安庆起义而草草收兵的一次演习。史学家将这三次秋季军事训练并称为“晚清三大秋操”。

最具划时代的秋操——“河间秋操”


清军在对外战争中连连失败,清政府于1901年决定费科举练新军。袁世凯在天津小站以德国军制为蓝本,制订了一套近代陆军的建军方案,基本上摒弃了八旗、绿营和湘淮军的旧制,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成为中国近代陆军的草创先河。

袁世凯利用小站练兵之机,逐步构建和巩固了以他为中心的北洋派系。同时,为了向清廷和外国列强炫耀他的军事才能和由他训练的新军成果,于1905年10月末,袁世凯在河间府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现代化正式野战演习和阅兵仪式。

河间秋操
料图:河间秋操阅兵图

河间秋操是晚清三大秋操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不过它属于北洋内部的军事演习,但当出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支全部德式军服,德式装备,严整有力的精锐部队时,还是让人为之惊叹,尤其是让各国观察员更为惊骇的是,在袁世凯的命令下,阅兵官兵齐刷刷地剪掉了辫子,一律改留短发。此外本次秋操还首次用电报、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联络和作战指挥。此次秋操一举奠定了北洋新军的历史地位。

最规模盛大的秋操——“彰德秋操”


彰德秋操由酷爱讲究排场的慈禧太后主持,袁世凯和铁良充任阅操大臣,清军在彰德府(今河南省安阳市)举行的南北新军秋操大演习。当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刚刚过去四五年,慈禧太后为了扳回点面子,显示下自己“新政”的成就,决定在河南彰德举行一次为期五天的大会操。其中,前四天为军事演习,最后一天进行阅兵典礼。

彰德秋操1
资料图:彰德秋操阅兵仪式

参加此次秋操的军队共3.3万余人,马5000匹, 车1500辆。为了达到轰动世界的效应,清政府向各大列强发出邀请。据记载,英、美、俄、法、德、意、奥、荷、日本等国均派出了武官前往观摩。此外,世界知名报刊,如英国的《泰晤士报》,也纷纷派记者前来采访。最后,除了清政府的官方代表,观摩此次会操的中外各界人士共计478人,真可谓盛况空前。

当时一些观摩会操的外国武官认为,清政府的陆军已经可以与日本匹敌。就连出席的日军参谋本部松川少将也说:“中国的军事力量照现在的发展情况看,他日必有起色;如果中国全国都以此次大演习作为模范,进行扩军备战练兵强国,效果将是不得了的。”阅操大臣袁世凯时候也在彰德秋操总结中提到:“仿列邦之成规,创中国所未有”,“风声所树,耸动环球。”

彰德秋操2

资料图:彰德秋操阅兵仪式

有意思的是这次彰德秋操中,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这五任未来的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悉数亮相,如果算上后来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的段祺瑞(彰德秋操时担任北军总统官),此次秋操可谓是未来中华民国六位国家元首的集体“彩排”。更不用说当时还是以小兵身份参加秋操的,如冯玉祥、蔡锷等后世民国军政两届的风云人物,更是不胜枚举。

最影响深远的秋操——“太湖秋操”


1908年举办的“太湖秋操”是南方新军在东南地区举行的第一次秋季军事演习。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与江西、湖北相邻。清政府对此次军事操练高度重视,计划光绪皇帝也来阅兵,鼓舞士气,为此还做了多方面的准备。根据事先安排,秋操时间从11月18日到11月20日,共计3天,11月21日为阅兵式。

太湖秋操在筹办过程中, 11月15日,突然传来急电:光绪帝、慈禧太后突然相继去世。虽然突生如此变故,但操练并未完全中断,只是官兵们开始窃窃议论,都为光绪和慈禧同时死去感到奇怪。

太湖秋操2

资料图:太湖秋操参加兵士行军

此时,安徽省会安庆城中正悄悄的酝酿一场大规模起义。11月19日夜间,熊成基、范传甲等趁清政府在太湖举行新军秋操、安庆城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动了著名的“安庆马炮营起义”。11月20日,参加秋操的部分新军被调往安庆镇压起义,阅兵式因此终止。然而起义军势单力薄,又缺乏武器,在无法破城取胜且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被迫退却,取道桐城,撤至合肥,伤亡惨重。

“安庆马炮营起义”虽最终未能成功,但它的影响极其深远。历史界公认此次起义“启武汉之先声”,为辛亥革命探索了一条武装夺取政权的新路。(完)

文/周强(微信公共号:周强笔记本 ID:zhouqiangnotes)

相关文章

日元贬值带来的经济警钟:中国会重蹈覆辙吗?
人生的选择如何定义我们现实的生活——《人生复本》推荐阅读
历史偶然:康熙红票背后的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抉择与歧途
汉武帝为何决意亲手杀子害妻?——《巫蛊乱长安》阅读推荐
如何从容面对死亡,实现自我救赎——《生命的礼物》阅读推荐
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该如何当好呢?——是枝裕和《如父如子》读书推荐

发布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