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段子说中国经济有个“逢八魔咒”,1988年物价飞涨,社会动荡;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民企大倒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制造业崩盘。
2018年,才过了一半,贸易战、去杠杆、人民币突然贬值等等又让中国经济笼罩在魔咒的阴影里。
感觉这些经济名词与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离的很远,实际上对我们的钱包影响很大。
去杠杆让股市、基金开年后一跌再跌,上证指数今年已经跌了17%了。
上半年股民基民绝大多数都在亏钱;贸易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海淘的产品贵了,逐渐有些加了关税的进口产品也会反映到物价里。
至于人民币进入六月后突然暴贬值,幸亏之前为了交香港保险的保费,还有港股打新,转了一些钱过去,算算光汇率“收益”有4000多了。
后面大概率还会继续贬值,大家又开始像2016年下半年那样,急着换美元,增加一些外币的配置。
资产的合理化配置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各大类资产配置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借着上半年的总结,我也回顾下我配置调整的情况。
1、主动降低了P2P投资份额占比。
上半年回款的P2P,就没再投进去了。
随着国家对P2P监管的趋严,我一方面主动降配比,一方面接受P2P的收益率降低的现实。
今年互金产品的安全程度确实在下降,和大环境有关——去杠杆、货币紧缩、经常有政策打击。
很多本来没有理由会雷的平台,也变得危险起来。
之前最高峰的时候,我这块配置占比高达80%,有时候会薅羊毛,投到一些新平台上,现阶段是不能为了一点点高息再去冒险了。
此外配置P2P,我一直是分散配置,之前分散的很,最多的时候同时投了大大小小十几家。
我现在也逐步把投资集中到了几个资质好的,比较安全的大平台上。
目前已经降至40%,后面还会继续降到一些,等到P2P行业稳定些再考虑增配。
2、增加了现金比率,投在了货币基金和宝宝上。
因为最近要拿房,需要备用大笔资金,所以到期的P2P都买了微信的“余额+”。
无心插柳,管住自己的手不瞎投,躲过了上半年的股市下跌和P2P的雷区。
而且还为现在更多的低估值产品出现,能有点子弹捡便宜筹码做了储备。
虽然说货币基金年化4%左右的收益不高,但今年大环境下,持有现金不亏就是赚。
不过7月1日后的新政,是限制货币基金当日快速提现的额度的,这就稍微影响了随用随提超过1万以上大额基金的体验。
不过之前一篇文章中,我也给大家找到了方法破解, 再也不怕1万限额了,我来告诉你几个高息快速大额提现的活期理财。
3、通过定投逐步增加权益类投资的比率。
主要是定投低估的指数型基金,这部分占比投资理财计划的份额,从年初的20%提升到了现在30%多。
定投从2016年至今,一直没间断过,从去年下半年,提升了配置的比率,尤其是今年过年后就一直跌跌不休,越跌越买。
好在经历过多轮牛熊,找到了适合我们上班族,不专业没精力盯盘的方法,选择市场上处于低估值的指数基金坚持定投。
这段时间的暴跌,市场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低估值基金了,比如中证红利、红利机会、中证500、养老产业等等。
上面四个指数基金,目前是我正在定投的,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啊。
现在正是慢慢捡筹码的时候,定投的好处就是跌了能买到更多的份额,静待上涨。
4、换了一些港币,小小尝试下港股打新。
港股打新和A股打新不一样,不需要账户里提前有市值,对小资金打新也很友好,基本上中签率都很高。
港股前段时间比较好的时候,打新收益率还是蛮高的。
再加上之前买香港保险办了汇丰银行的储蓄卡,一直没用起来。
就在网上找了资料学习,开通了港股的券商,通过香港的银行账户入金,开始尝试打新。
目前为止,打了小笔打了几个新股,赚比亏多,当夏天买冷饮的零花钱用。
进入七月,港股IPO提速,新股扎堆,考虑到现在港股大盘也在下跌,接下来的打新估计收益就不会怎么好了。
接下来会找资料抽时间学习下港股和美股的指数基金,合适的时候定投起来。
这四点就是我上半年内投资理财配置的变化,下半年大环境没有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依然还是按照这个思路。
理财这件事,不疾不徐,把握节奏,做好配置的动态调整,最难的是,这个过程也让我学习了更多财经知识、投资方法和理财技能。